新闻动态

昆仑银行被制裁12年为何称霸中亚?万亿金融生意背后的反封锁密码
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5:48    点击次数:66

当中国车企在乌兹别克斯坦因美元结算被卡脖子时,一家被西方制裁12年的银行,却用“特殊通道”让交易秒到账——它就是昆仑银行。这家曾被踢出SWIFT系统、被国际金融市场孤立的银行,如今却成为中亚贸易的“人民币管家”,跨境结算量突破万亿规模。制裁为何成了它的“免死金牌”?逆势增长的财富密码究竟是什么?

一、制裁倒逼创新:从“金融孤岛”到跨境人民币枢纽

2012年,美国以“涉及伊朗业务”为由,将昆仑银行列入SDN清单,切断其与SWIFT系统的联系。这一纸禁令,几乎宣判了任何一家国际银行的“死刑”。但昆仑银行却走出了一条颠覆性的道路:用“以物易物”模式重构贸易逻辑。

案例:中石油向伊朗采购原油时,不直接支付美元,而是通过昆仑银行开具等值人民币信用证。伊朗企业用这笔信用证向中国供应商采购设备,最终通过CIPS系统完成本币结算。整个过程绕开美元,甚至不需要实际资金流动。数据:2024年,昆仑银行在中东石油贸易中试点数字人民币结算,规模达180亿美元;同年,CIPS系统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175万亿元,同比增长43%,其中昆仑银行贡献超10%份额。

这一模式让昆仑银行从“被制裁对象”变身“规则制定者”。正如其高管所言:“当别人用美元卡我们脖子时,我们直接换了一套呼吸系统。”

二、扎根中亚:用人民币重构“丝绸之路”金融版图

新疆霍尔果斯口岸,一车车满载樱桃的货车72小时内从乌兹别克斯坦果园直达中国超市。这背后是昆仑银行构建的“本币结算高速公路”:

政策红利:中国与中亚五国本币互换协议全覆盖,昆仑银行作为人民币清算行,将跨境支付时效从3天压缩至2小时,手续费降低70%。数据:2025年前5个月,中国-中亚贸易额达2864亿元,同比增长10.4%,其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超30%;昆仑银行在中亚五国分支机构处理的人民币业务量同比增长210%。

更关键的是,昆仑银行将业务深度嵌入产业链:

案例:为中欧班列提供“人民币运费贷款”,企业凭提单即可获低息融资;创新:推出“能源通宝”数字钱包,支持哈萨克斯坦坚戈、乌兹别克斯坦苏姆与人民币直接兑换。

三、逆境生存术:在制裁夹缝中打造的“金融护城河”

面对西方制裁,昆仑银行构建了三大核心壁垒:

股东背书:作为中石油控股银行,其80%以上业务围绕能源产业链展开。2024年,中石油通过昆仑银行发放的委托贷款达580亿元,利率低于市场平均1.5个百分点。技术突围:率先接入CIPS+区块链系统,实现跨境支付“分钟级”到账。在深圳完成的首笔数字人民币跨境大豆贸易结算中,昆仑银行处理效率是传统模式的30倍。合规网络:在伊朗、俄罗斯等12个国家建立“影子银行”体系,通过代理行模式规避二级制裁。2024年,其代理行业务量同比增长180%,覆盖全球40%的“高风险”贸易线路。

四、挑战与隐忧:万亿生意背后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

尽管风光无限,昆仑银行仍面临三大挑战:

盈利困局: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8.14%,利息收入占比高达87.39%。过度依赖能源行业,使其面临油价波动风险。合规成本:每笔跨境交易需审核12项反洗钱指标,人工复核成本是普通银行的3倍。2024年,其合规支出占营收比重达12%。地缘风险:随着美国对伊朗制裁升级,2025年一季度昆仑银行在中东业务量环比下降15%,部分代理行暂停合作。

五、未来棋局:从“避险工具”到“人民币国际化旗舰”

昆仑银行的野心远不止于“生存”。其正在布局三大战略方向:

绿色金融:计划发行50亿元“碳中和”跨境人民币债券,用于中亚新能源项目建设;数字货币:与香港金管局合作测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,预计2026年覆盖东盟十国;产融结合:通过控股子公司昆仑金融租赁,为中亚基建项目提供“融资+建设”一体化服务,2025年签约额已突破200亿元。

结尾:制裁下的突围启示与行业展望

从被SWIFT除名到掌控万亿跨境生意,昆仑银行的逆袭证明:金融制裁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重构规则的起点。对于中国出海企业而言,这家银行的生存智慧提供了三大启示:1)本币结算是规避风险的“终极护甲”;2)深度绑定产业链比单纯追求规模更重要;3)技术创新是打破封锁的“万能钥匙”。你认为下一个十年,昆仑银行会成为“中国版德意志银行”吗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!关注我们,深度解析更多金融突围样本。免责声明:

1.本文数据均来自公开信息及机构研报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跨境金融投资需谨慎评估地缘政治风险。

2.文中图片均来自百度搜索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涉侵权,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!